新闻动态
盘点李克强执政以来的经济学“新名词”
“习李时代”的开启,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改变。
“中国经济第一旗手”李克强自执政以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多元化的利益结构以及上一轮改革红利即将耗尽的现状,积极地倡导并大力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于是,一些全新的理念和专属于这个新时期的“新名词”也随之产生。
目前,李克强正在出席中国最顶尖的经济盛会——达沃斯论坛,借此机会,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自“习李时代”以来的经济“新名词”,重新解读这其中蕴含着的思路、机遇和挑战,也来探讨一下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克强指数 ”(Li keqiang index)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
看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并不是李克强的发明,而是早就流行于经济学者间。
克强指数的优点在于,与 GDP等含有货币计价的指标相比,耗电量、铁路货运量不需要扣除通胀因素,更利于比较,堪称硬指标。缺点在于,如果政府刺激投资,在短期内,耗电量、铁路货运量都可以拉起来,所以也并非完全标准和客观。但通过这个指标倒是可以看出,政府拉动的投资何时退潮。
建议替代指标:民营企业税负和政府管制指数。
“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
“李克强经济学”不是李克强发明的经济学,而是李克强奉行的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的英文单词Likonomics是由时任海外投行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的,用来指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黄益平教授回忆说:“6月底,我在写给巴克莱资本全球客户的最后一份‘北京明信片’中提出了Likonomics(即李克强经济学)这个新词,并简要讨论了其三大政策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
李克强经济学和“安倍经济学”恰好相反。李克强是去刺激、要改革。安倍是要刺激、不改革。李克强经济学表明,邓小平改革对中国政府有深刻影响。当遇到严重的经济局面时,中国政府的领导没有忘记,改革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微刺激”VS“强刺激”
随着“微刺激”一词的出现,李克强经济学部分失守。
“微刺激”一词是媒体和学者用来解读国务院出台的一些措施,既包括给中小企业减负等改革(其实也谈不上是刺激),也包括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
随后李克强在博鳌论坛表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这一表态微妙地表明,尽管政府不会采取“强刺激”,但也不排斥微刺激。此后,刺激经济逐渐加码。有人说“温总强刺激,强总温刺激”。但“微刺激”有可能发展成全面强刺激。
有学者认为,“微刺激”是止住经济下滑,为改革赢得时间,这是自我安慰,因为事实上,改革本身就能拉动经济增长。比如,上海自贸区,还是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让大家兴奋了。可惜的是,自贸区改革行动太慢。
“定向降准”
“定向降准”是指针对某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不能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美国人创造了“定量宽松”,中国人创造了“定向降准”。
可以说,“定向降准”其实是个幌子,实际上不可能“定向”得了。同时,也可以说“定向降准”是计划经济思维和凯恩斯主义的奇妙结合。“定向”是计划经济的特征,“降准”是凯恩斯学派的语言。
“定向调控”
“定向调控”是“定向降准”的升级版。意思是,不仅降准可以“定向”,其他的调控也可以“定向”。
“双向调控”
“双向调控”是专门针对奇葩楼市发明的新名词,指既防止房价大涨,也防止房价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