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OA企业邮箱集团官网

咨询热线:0551-68118568

新闻动态

小微金融深耕自贸区

发布日期:2014-05-06    浏览次数:3168
  上海自贸区运行半年多来,新设企业已近1万 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微企业。对于银行和非银行信贷机构而言,针对小微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和试验,利用自贸试验区提供的贸易平台和境内离岸 人民币中心的便利,可以创新贸易融资业务产品和业务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贴身服务。

    近日,一张已经转手超过10次的“银行承兑汇票”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从表面上看,这张银行承兑汇票几近泛黄,背书的空间都不够用了,就干脆黏上粘单。

    收到这张“罕见”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一位民企老总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由于融资难,企业很难有现钱向供应商付款。而这种被称为承兑汇票的“欠条”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当作现金使用,并逐渐流通了起来。

  有分析人士称,导致承兑汇票转让现象增加的原因,是银行不愿或没有能力满足现金贷款需求,不愿意提供贴现服务,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占中国企业总 数的99%,贡献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和就业岗位的80%,小微企业这块蛋糕表面上看起来十分“诱人”,但“行业分散、数量庞大、风险难控”, 一直以来都是小微金融业务暗藏的“三宗罪”,让不少传统金融机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办支小再贷款 支持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 额度共500亿元。一时间,小微企业融资这一曾经的金融服务“盲区”,迅速成为市场各方的关注焦点。

  2014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分水岭”,其中在2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半年里,各项金融创新改革细则正在 密集落地。后利率市场化下的小微金融业务发展态势如何?小微金融如何开拓业务模式?未来自贸区能为小微金融提供哪些新契机?

  利好:金融体制创新

  小微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细胞”。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最终产品和服务占GDP的60%,创造 出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更提供了80%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小微企业独有的活力是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自贸区原来有近8000家企业,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自贸区在半年内累计新设7772家企业。也就是说,短短几个月以来,注册数量已经超过原有的企 业数量。新设企业中,贸易类企业占59.7%,服务类企业占31%。也就是说,仍然以小微企业为主。”上海市发改委财经综合协调处副处长张为黎在接受《国 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74%的小微企业在融资时首选银行贷款,其中选择中小银行作为首选融资渠道的企业占比达32.89%,大型银行为12.44%。目前,银行仍然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而在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改革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显然让不少银行深感压力。记者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银行转型压力增大,各银行纷纷布局小 微金融。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推出小微金融战略2.0版本后,光大、平安、广发等纷纷搭建小微金融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不仅 包括融资、结算、理财业务,还有小微企业俱乐部等商务洽谈、行业信息交流、类似私人银行的服务等。

  中国民生银行最新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该行小微贷款余额4047.22亿元,增幅达27.69%;小微客户数190.49万户,增幅达91.97%。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不仅是要倒逼银行向下沉,更大地是促进了资金的有效分配,而不在垄断下资金无效地流动。”德勤金融服务业管理咨询总监张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有力推手”,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贷款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虽然在不少专家眼里,利率市场化必须是“全国一盘棋”,以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动套利,但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处长崔远见看来:“国家下一步 想做的事,必须自贸区先走一步。实际上,我们的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了,现在要做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从今年3月1日起,上海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 款利率上限,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在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上先行一步。

  据崔远见透露,自3月份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目前还是表现得非常平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放开之前和之后的小额存款利率并没有太大波动;第二,没有引起区内和区外的资金大规模地流动。

  针对自贸区下一步如何为服务实体经济作出贡献,崔远见告诉记者:“人民币接下来要做的是同业存单。现在有一些大的银行的法人机构已经做了同业存单,自 贸区里的一些分行也会跟进,在总行的支持下,可以发行统一的大额存单。第二步是大额可转让存单。与同业存单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不同的是,大额存单发行对象可 以是一般的企业和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之后,接下来就是小额存款利率不断上升。”

  除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自贸区内其他的金融体制创新也正在为服务小微金融业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供应链金融和贸易金融对小微金融业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供应链网络金融把信贷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小微企业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张挺表示。

  据了解,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业务,供应链网络金融正成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新蓝海”。日前,1号店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的电商供 应链金融产品将上线,为1号店的供应商、入驻商家及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低成本、无担保抵押的融资解决方案。就在去年,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携手 易贝(eBay)推出了“贷贷平安商务卡”,针对易贝平台上的中小外贸电商,投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而今,浦发、华夏等银行也先后推出类似的网络 贷款产品。

  “另外,还有一系列自贸区的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包括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当然,非常重要的还包括准入,通过负面清单的方式,让外资和民资进入到区外限制或者禁止进入的行业。”张挺称。

  核心:征信系统建立

  即便上海自贸区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示范生”,在创新制度建设上“成绩优异”,但时下国内整体小微金融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

  据了解,2013年企业表现出的长期融资需求不断攀升。在有借款的企业中,56.78%的企业存在中长期资金需求,这一比例较上一年上升近一倍。虽然 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契合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但仍有19.4%的企业资金需求未获满足。其中,认为借款综合成本有所上升的企业占比达 48.89%。近半数小微企业的借款成本在10%以上。

  小微企业起点低、管理粗放、缺乏抵押物、缺信息、缺信用,这些“天生弊病”让不少大型银行担忧小微金融的“风险难控”。

  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小企业业务部总经理魏柔刚在接受采访时用“又爱又恨”来形容小微金融业务,“小微业务风险大,违约概率较高,特别是诚信系统不完备,让银行在获取企业信息时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成本。”

  而在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看来,小微金融业务是块“难啃的骨头”:“有些小微企业更像是一个家庭作坊,连完整可查的资 产负债表也没有,但这些企业不管多高的贷款利率都敢去贷,因为资金链一断就得死,这让银行也很害怕,不敢盲目发放贷款。”

  不难看出,金融机构对于小微金融信用风险的把握,特别是对成本的对冲,最大的问题在于征信,也就是对客户信用信息的获取。去年10月,在对全国7个省 份的31家银行调查过程中,得出的分析报告显示,高达74.19%的银行认为,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是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障碍。

  在张挺看来,其实信息并不少,但是很多信息并未被得到合理利用,“有很多宝贵的数据,比如说社会保障、税收的信息,如果可以整合进来,对企业的信用进 行评价的话,会大大地降低企业风险评估的成本,也可以扩大社会诚信平台的建设。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孤立的,我们拿不到。因此,一个完善的征信系统的建立变得 尤为重要。”

  据记者了解,去年11月份,自贸区就拟针对区内企业筹备一个完备的征信体系,如今半年过去了,这套征信体系搭建的进展如何?

  对此,崔远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关于征信平台,上海有一个大的公共性平台,自贸区里面也有一个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不是独立的,我 们的思路是把它作为一个板块放到全市大平台当中。这样的话,考虑我们资金的投入,从更大的范围获取信息,更大程度地利用,从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这 样会更好一些。”

  在张为黎看来,除了获取不到信息,更加严重的是拥有信用信息的一方,并不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专业机构难免会投鼠忌器。

  张为黎认为,这当中需要有一个协调机制,自贸区就是一个突破口,要把自贸区做成一个综合信息平台。“自贸区委员会的工作执法局在尝试把现有的一些信息 库,包括银行的一些数据以及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执行和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比如说海关、质监等其他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

  但在谈及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申请全部公开时,张为黎表示,因为现在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能申请公开部分的信息,还不能做到全部公开。“这是一条必经的探 索之路。自贸区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一些企业,其数据是比较完善的,再加上金融监管部门给我们提供的良好机遇,所以,做一个更加完备的企业信息库是有可能 的。”

  “自贸区的征信平台是真正的创新,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对小微金融服务机构而言,如果这个平台可以建立起来,对区内的一万多家企业放贷不需要面见了,因为我们对他的信用评级掌握得非常充分,这样就可以大大地节约成本。”张挺指出。

  方向:多层次服务体系

  除了依靠传统金融提高服务能力,开辟新的路径也成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之道,引导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自然也成为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使命”。

  “特别是过去几年,在整个信贷规模被控制的情况下,有非常多的客户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因此很大一部分短期或者是补充资金的需求都会寻找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发现在上海自贸区内有很多的保理,这和融资链和贸易链是紧密相关的。”张挺提到。

  今年3月11日,被期盼一年多的民营银行试点终于开闸。5家试点银行将首度尝试几种新模式,其中包括“小存小贷”以及“大存小贷”。所谓“小贷”即是在贷款额度上设定了上限,将贷款客户面向小微企业,明确此类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

  去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当天银监会便发文表示,支持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民营银行。据记者了解,均瑶与复星将要筹办的民营银行将会落户上海自贸区,其经营模式设定为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的“特定区域存贷款”。不过,有关出资比例等具体方案尚在探讨中。

  “民营银行的准入还比较难,但是现在我们小贷公司已经完全开放了,大家进入非常方便,特别是金融服务公司,基本上只要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就可以了。另外,还包括很多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都能作为有力的补充。”张挺表示。

  合肥金牛集团上市负责人林翰瑞对此深有体会,目前正在计划将下属的小贷公司赴香港上市,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困惑:“坦白来说,要解决小额贷款问题,我们 受到当地金融办的政策限制。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小贷所持有的一些资产,去做证券化。对于全国近8000家小贷公司8000亿元的市场来说,这个证券化的 模式是非常大的突破。”

  据记者了解,在小贷证券化这一问题上,上海自贸区的“竞争对手”深圳前海毅然走在了前列。2014年2月,深圳市出台《关于我市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融资 创新业务试点的通知》,同意小额贷款公司从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融入资金,并同意通过该渠道“融入的资金总比例(含同业拆借)将不得超过公司上年度净资产的 200%;同业拆借的拆出资金比例不超过上年度净资产的30%”。

  崔远见表示,目前上海自贸区也在对此做积极的探索,“资产证券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发行、交易、转让。上海股权交易中心也在自贸区内考虑建立一个综合服务 平台。这个综合服务平台的方案当中,也包括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容。实际上,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前更多是针对银行体系的资产证券化,但是银行体系之外 的很多资产的证券化也在做。比如说小贷公司,我们就会积极探索。”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大放异彩。比较成熟的有阿里巴巴成立的小贷公司与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二者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各自服务商户提供贷款服 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已经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超过70万家,不良率低于1%。2013 年,新增贷款近1000亿元。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小贷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首先融资成本低,小微企业能够承受,其次无需担保抵押,小微企业不必苦恼找不到担 保抵押单位,最重要的是融资速度快、效率高,24小时就可以到账,使得小微企业不会因贷款迟迟不到账而耽误了生意。”金融评论人士余丰慧在接受《国际金融 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张挺看来,如果把微贷市场划分为信用类和目前大部分银行做的有抵押担保类的贷款,目前的金融生态圈已经非常丰富多彩了,“信用类的比如说消费金融公 司,像平安、阿里巴巴金融小贷,他们做的都是无抵押贷款。网络金融大力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平台。如果说,我们可以在自贸区获得便宜的内外资金,再通过网 络无物理限制的金融平台,完全是可以渗入到其他方面的。”张挺表示。

  针对怎样构成一个立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崔远见也表示,自贸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方向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这一块。“由多家金融机构、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包括大中小银行、证券、保险(放心保)、投资,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来共同服务,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多层次的、立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返回顶部

皖公网安备 34019102000813号